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34 点击次数:138
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最新一期《中国科学院院刊》(CSSCI、CSCD、北大核心与AMI核心收录期刊)上发表题为《比亚迪: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》的文章,具体信息如下:
王传福. 比亚迪: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[J]. 中国科学院院刊, 2025, 40(05): 828–834.
摘要:比亚迪公司在30年的发展实践中,秉持“技术为王、创新为本”发展理念,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:从电池制造起步,到整车研发引领,再到轨道交通创新,不断深化融合发展,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积极成效。文章以比亚迪公司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为主线,总结了“技术基因”“垂直整合、集成创新”“精准战略”“人才引擎”“绿色引领”五大特征,并结合未来发展需要,就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关思考。
展开剩余69%关键词:融合创新;电池;新能源汽车;“云巴”
这篇文章《比亚迪: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》,系统梳理了比亚迪在过去30年中的发展历程,阐述了其以融合创新为核心战略、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。
一、文章核心观点
文章的核心观点是,企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和技术领先,必须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。比亚迪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,通过“技术为王、创新为本”的战略,逐步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交通领域的全球领导者。
全文结构如下:比亚迪创新发展实践(第1节);融合创新的五大特征总结(第2节);对未来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思考建议(第3节)
二、比亚迪融合创新的发展实践
1️⃣电池技术创新为起点,重构产业链
1990年代,比亚迪从电池制造起步,打破依赖进口电芯的模式,走自主研发路线。提出“人+夹具=机器人”的创新制造模式,大幅降低自动化投入成本。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路线,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性、寿命、成本等问题。在2006年推出全球首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,标志着比亚迪在车用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。
2️⃣整车研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
2003年进入汽车产业,确立“电动化优先”的战略,采用“燃油车+电动车”双线并行策略。主动推动公交电动化试点,响应国家“十城千辆”政策。构建起从电池、电机、电控到整车平台的完整产业链。技术创新如刀片电池、DM-i混动、“云辇”系统等,打破行业瓶颈,实现成本控制和大规模普及。实现销量从2019年40万辆跃升至2024年400万辆。
3️⃣轨道交通创新扩展技术边界
推出“云巴”低运量轨道系统,借助原有电动汽车技术延伸至城市公共交通。回应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,推动智慧城市与绿色出行的融合。
三、融合创新的五大特征总结
文章提炼出比亚迪的五大“融合创新特征”,构成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。
1️⃣“技术基因”,强调自主研发、夯实底层技术。坚持“探索一代、储备一代、量产一代”的技术迭代机制。不怕失败,以工程师驱动试错和积累。
2️⃣“垂直整合、集成创新”,全产业链掌控能力:从原材料、电池、电机、电控到整车。通过系统集成设计,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提升协同。
3️⃣“精准战略”,技术为战略服务,紧扣国家方向和市场趋势。如磷酸铁锂路线的坚持,在安全和成本上脱颖而出。
4️⃣“人才引擎”,以工程师体系为支撑,拥有12万研发人员。组织结构扁平、响应快速,促进技术落地。
5️⃣“绿色引领”,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使命,服务“双碳”战略。建立“技术鱼池”机制:前沿技术提前储备、择机产业化。
四、对未来融合创新的战略思考
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四点面向未来的建议,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国家政策:1.夯实基础研究:仅靠工程技术难以支撑长期发展,必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,深入核心机理。2.强化韧性与长期投入:新兴产业常伴随“技术-市场错位”,要保持耐心、坚持投入。3.打通创新链条:企业与科研界深度合作,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。4.人才体系建设:要培养应用型和原始创新型人才,建立企业与科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。
发布于:江苏省